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要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一、鄭州市企業創新基本情況
近年來,鄭州市促進技術創新的政策不斷出臺,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創新型企業越來越多。2020年,中原科技城掛牌啟動,復星國際等首批60個高科技項目入駐;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1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新建全國首家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新建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137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70家,新培育科技型企業1861家。2021年上半年,鄭州成功引進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聲學所、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電網絡通信集團設立新型研發機構。新增科技型企業1434家,總量達到9280家。登記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736家,占全省登記入庫企業總數的51%。
但也要看到,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鄭州市技術創新能力仍有一定差距。截至今年7月初,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位列前三,分別為30027家、16891家、11555家。鄭州擁有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僅為2944家,排名墊底。相比處在中游的天津(7436家)、武漢(6225家),仍存在較大差距,距離排名倒數第二的重慶,也相差千家以上。且目前還沒有一家“獨角獸”企業。
二、存在問題
(二)招才引智機制有待進一步提高吸引力。一方面是企業內部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有的企業只重視引進不重視培養,科技人才成長雙通道機制運行不暢,沒有形成一整套科技人才發掘、培養、使用機制;有的企業缺乏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激勵方式單一,忽視創新性企業文化建設,不利于為人才成長提供暢通的渠道和穩定的環境。另一方面是鄭州市人才隊伍建設不均衡。鄭州區位優勢持續提升,專業化科技人才資源比較充足,但是依然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和一流創新團隊,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引進、培養的有效機制和平臺。由于優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數量少,平臺和產業支撐弱等原因,高端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同時由于社會地位不高等原因,政府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更愿意去科研院所而不是企業。
(三)創新公共服務有待進一步整合優化。鄭州市現有公共服務機構主要提供無競爭性、無排他性的普惠性服務,缺乏科創企業的針對性和專業化服務,科研創新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是科創企業融資渠道單一、難度大。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獲得的金融支持仍以銀行貸款為主,直接融資比例較低一;同時在貸款時的要求和成本也較高,影響企業持續大膽投入科技創新的決心。二是科創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難。對于企業來說,知識產權維權成本高、侵權成本低、訴訟周期長。有的企業反映,產品創新需經過審批,審批專家都是同行業從業人員,創新就意味著泄密。三是創新產業集群效益不強。各類園區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本地科創企業之間上下游產品無法配套,沒有形成覆蓋全產業鏈各環節的產業集群。有的企業反映,本地科創企業的產品在本地推廣中受多重因素影響,反而不具有優勢。
三、意見建議
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一方面需要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支撐,進一步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則需要政府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一)統籌資源優化配置,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一是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在創新活動中的引領作用。積極建立健全企業家培訓體制與機制,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企業家培訓活動以開拓企業家國際、高端化視野,增強企業家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二是大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氛圍。加大對企業創新精神的宣傳推廣,講好企業創新故事,發揮正面典型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在企業內部以及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三是加快創新型企業培育。支持企業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加大基礎研究類項目支持力度,加強創新資源儲備。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探索建立創新載體管理平臺,由政府主導組建由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的平臺,以核心技術難題為牽引,引導雙方之間雙向互動、共同協作,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各類資金向創新活動配置、統籌推進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加大本地創新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通過政府引導,以市場換產業,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發展。
(二)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一是制定出臺基礎研究型人才培養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和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以政策突破帶動體制機制創新。統籌協調人才資源,探索制定針對企業科創人才的優惠政策,對到科技型企業工作的科創人員給予特殊補貼。加大產業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培育一大批掌握技術的能工巧匠。二是鼓勵企業加強自身研發人員的培養,逐步建立技術入股、科技人員持股經營等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勵科技人才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積極性。三是發展完善保障體系,將高層次領軍人才在科研、購房、落戶、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合理需求納入保障,為科創人才提供安居樂業的工作生活環境。
(三)落實政策落地服務,優化企業科技創新環境。一是推動企業提高對國家科技計劃、科技重大專項等的決策參與度,建立高層次、常態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對話、咨詢制度,發揮企業和企業家在政府創新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重點解決好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鄭州在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引進、開展科技及產業化項目等創新活動中已經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動相關工作取得實效,要引導企業理解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推動各區縣建立相關優惠政策落實配套措施,加快推進融資、知識產權服務,實實在在解決企業發展遇到的問題,大力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為企業創新發展做好保障。三是暢通信息溝通渠道。政府部門要有計劃地開展企業調研活動,或組織專家學者、委托第三方組織深入企業調查研究,開展政策效用評估,為政策立改廢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