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7183131
zzsgsl@sina.com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1-04-26 文章來源: 作者: 辦公室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一、鄭州市科技創新基本情況

鄭州市委、市政府一貫重視和支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236.7億元、增長27.8%。中原科技城掛牌啟動,復星國際等首批60個高科技項目入駐。國家超算鄭州中心通過驗收,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即將投用,鄭州技術要素交易市場穩步推進。新建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137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70家,增長42%,新培育科技型企業1861家。超大直徑硬巖盾構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新增中科院計算所大數據研究院、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省級重大新型研發機構3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0億元、增長5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8.2件。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1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新建全國首家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工業指標企穩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工業投資增長20.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52.6%。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38.8%、提高8.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33.3%、提高6.4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產業比重降至26.2%、降低0.4個百分點。戰略支撐更加突出。紫光、浪潮、中軟國際等重大項目落地,富泰華5G手機精密機構件、奧克斯智能家用空調生產基地等230個項目開工,華銳光電等215個項目投產。安圖生物醫學檢測設備智能化取得突破,鄭州臨空生物園入駐企業23家。全國首個千億級科技服務企業啟迪科服總部落戶鄭州。

二、存在問題

一是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夠。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只有2.04%,低于全國2.23%的平均水平,與省會城市的地位極不相稱;全市擁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僅有6個,不到全國總數的1/100;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5件,明顯低于武漢的41件、西安的40件、合肥32件、長沙33件;鄭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00家,不及合肥的3328家、長沙的3300家,目前還沒有一家“獨角獸”企業。與同類城市相比,鄭州的科技創新是最明顯的短板,并且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二是企業缺乏穩定的資金支持。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仍然是困擾企業科技創新的普遍因素。近年來,政府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極大地緩解了創新企業融資難題,有力地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輕資產、風險高等特點,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難以抵押擔保,企業又缺乏獲得貸款的抵押品,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貸款支持。項目普遍投資大、周期長,容易對企業造成較大的資金壓力。

三是高層次人才引進難。目前,高層次人才已成為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全市新型研發機構中院士、杰青、優青等高層次人才只有28名,與武漢700人相比差距很大。民營企業隨著自身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因受地理位置、所屬行業、薪資水平等因素所限,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引進難、落戶難、留不住也是民營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因此,研發人員培養及團隊組建工作進展緩慢,嚴重制約了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進度。

三、意見建議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強化政策引導保障,注重激勵約束并舉,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支持領軍企業依托產業鏈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建立創新扶持機制,積極培育和重點扶持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組建國家級科技研發創新平臺。發展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強化產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依托優勢科研院所及相關科技企業,著力推進技術研發攻關,構建校院企協同合作的技術成果產業轉化體系,打造市場競爭力強的地方特色產品,夯實產業基礎,優化產品結構,在國內外市場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加大對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立項支持,打破關鍵技術及戰略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強化科技創新政策完善與落實,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活動的財政支持,加強創新服務供給,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議各級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繼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投資力度,與配套的產業培育基金有機結合,扶持其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利用政府投資平臺通過混合所有制的手段,與本地民營企業合作組建合資公司共同開拓市場,以市場化的原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確保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解決企業資金短缺問題。建立政府投資基金容錯機制。對突破現有制度規定、有利于創新發展的舉措及業務、國有資產投資業務等創投工作中,雖未達到預期投資效果或產生虧損,但屬于嚴格遵循投資決策流程、由不可抗或市場失靈導致的,按照盡職免責原則處理。

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我市創新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引進培養,加大對應用型領軍人才的政策支持和項目資金支持。對于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政府可適當給予企業一定的補貼,全力扶持企業吸納更多、更專業的人才。人才不能光靠引進,關鍵是在優化環境、留住人才上下功夫,通過構建綜合服務保障體系,營造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建議政府推出有影響力的人才政策,暢通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加速推進青年人才安居保障,在醫療、住房及子女入學等方面進行政策支持,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以人才支撐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2021.4.26


上一篇 : 關于助力旅游行業復工復產的意見建議 下一篇 : 關于暴雨災害及疫情對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的調研分析
白丝洛丽塔自慰喷水免费观看